1、聚室而谋曰:“吾与汝毕力平险。(险:形容词活用作名词,险峻的大山。)2、箕畚运于渤海之尾。(箕畚:名词活用作动词,用箕畚装石土。)3、北山愚公者,年且九十,面山而居。(面:名词活用作状语,面向着。)4、聚室而谋。(聚:使动用法,使... ...聚。)5、何苦而不平?(苦:形容词作动词,愁。)
一:通假字1、甚矣,汝之不惠惠通慧,聪明2、始一反焉反通返,往返3、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,没有4、一厝朔东,一厝雍南厝通措,放置5、无陇断焉陇通垄,高山6、指通豫南指通直,一直二:词类活用1、险:形容词活用为名词,险峻的大山。 2、箕畚:名词活用为状语,用箕畚。 3、面:名词用为动词,面向着。 4、聚:使动用法,使......聚,相当于:“把......召集在一起”。三:通假字1、始一反焉。“反”通“返”,返回。2、甚矣,汝之不惠。“惠”通“慧”,聪明。 3、河曲智叟亡以应。“亡”通“无”,没有。4、一厝朔东。“厝”通“措”,放置。 5、通豫南,达于汉阴。“指”通“直”,一直 6、无陇断焉。“陇”通“垄”,高地四:古今异义词1、河阳之北河:古义:黄河,今义:泛指一般河流 阳:古义:山之南,水之北今义:太阳2、达于汉阴阴:古义:山之北,水之南今义:阴天3、指通豫南指:古义:直,一直,今义:手指4、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:古义:乃,并今义:曾经5、投诸渤海之尾诸:古义:之于,今义:各个,许多6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:古义:负荷,今义:荷花7、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;古义:草木,今义:毛发8、北山愚公长息曰息:古义:叹气,今义:休息9、虽我之死虽;古义:即使,今义: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,虽然10、惧其不已也已:古义:止,今义:已经11、无陇断焉陇断:古义:山川阻隔,今义:把持独占12、何苦而不平何苦:古义:怎么会,哪怕今义:不值得做,犯不着
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力:以毕生之力(意动用法)险:艰险的地方(形容词活用为名词)
一、通假字
1、“河曲智叟亡以应。”中“亡”通“无”,没有。
2、“甚矣,汝之不惠。”中“惠”通“慧”,聪慧。
3、“ 始一反焉。”中“反”通“返”,往返。
4、“一厝朔东。”中“厝”通“措”,放置。
5、“指通豫南,达于汉阴。” 中“指”通“直”,直达。
6、“无陇断焉。”中“陇”通“垄”,高地。
二、一词多义
1、 其:惧其不已也(代词,他) 其如土石何(助词,加强反问语气) 帝感其诚(他)其妻献疑(他的)
2、曾:曾不若孀妻弱子(竟) 曾益其所不能(通“增”,增加)
3、固:汝心之固(顽固) 吾义固不杀人(本来)
4、亡:今亡亦死(逃走) 河曲智叟亡以应(通“无”,没有)
5、方:方七百里(指面积) 方其远出海门(正当)
6、之:以君之力(的) 虽我之死(助词,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) 告之于帝(代词,这件事)
7、且:年且九十(将近) 且焉置土石(况且)
8、焉 且焉置土石?(疑问代词,哪里)始一反焉(加强语气)
9、而 面山而居(表修饰)聚室而谋(表承接)
三、古今异义
1、阳 古义:山之南,水之北 今义:太阳
2、阴 古义:山之北,水之南 今义:阴天
3、指 古义:直,一直 今义:手指
4、曾 古义:乃,并 今义:曾经
5、诸 古义:之于 今义;各个、许多
6、荷 古义:负荷 今义:荷花
7、毛 古义:草木 今义:毛发
8、息 古义:叹气 今义:休息
9、虽 古义:即使 今义:虽然
10、已 古义:止 今义:已经
四、词类活用
1、险:形容词活用为名词,险峻的大山。
2、箕畚:名词用作状语,用箕畚装。
3、面:名词用为动词,面向着。
扩展资料
创作背景
本文出自战国时期·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。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,坚持不懈,挖山不止,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。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,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。全文叙次井然,首尾呼应,情节完整,对话生动,毕肖声口,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。
作者简介
列子,姓列,名御寇,郑国圃田(今河南省郑州市)人,在古籍中又写作列圄寇、列圉寇或子列子,东周威烈王时期人,与郑穆公同时。战国时期哲学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,道家代表人物。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,曾师从关尹子、壶丘子、老商氏、支伯高子等。隐居郑国四十年,不求名利,清静修道。列子对中国人思想影响甚大。
文言文中常用的通假字
1、屏弃而不用,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。(《为学》)屏:通“摒”。
2、诲女知之乎?……是知也。(《论语十则》) 女:通“汝”,你。知:通“智”,聪明。
3、扁鹊望桓侯而还走。(扁鹊见蔡桓公))还:通“旋”,回转,掉转。
4、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(《论语十则》)说(yuè):通“悦”,愉快。
5、在肠胃,火齐之所及也。(《扁鹊见蔡桓公》)齐:通“剂”。
6、担中肉尽,止有剩骨。(《狼》)止:通“只”。
7、日之其所亡。(《乐羊子妻》)亡:通“无”。 河曲智叟亡以应。(《愚公移山》)亡:通“无”。
8、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。(《伤仲永》)扳:通“攀”,牵,引。
9、对镜帖花黄。……火伴皆惊忙。(《木兰诗》)帖:通“贴”。火:通“伙”。
10、无他,但手熟尔。(《买油翁》)尔:通“耳”,相当于“罢了”。
11、争渡,争渡,惊起一滩鸥鹭。(《如梦令》李清照)争:通“怎”。
12、路转溪头忽见。(《西江月》辛弃疾)见,通“现”。
13、满坐寂然,无敢哗者。(《口技》)坐:通“座”。
太行山——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。 王屋山——在山西阳城、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。 仞——古代长度单位,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冀州——古地名,包括现在河北省,山西省,河南省黄河以北,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。 且——副词,将近 面山而居——面对着山居住 惩——苦于,为......所苦 塞——阻塞 迂——曲折、绕远的意思。 聚室而谋——集合全家来商量。室,家 汝——你。这里是你们的意思。 毕力平险——尽全力铲除大山。 指同豫南——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。豫州,古地名,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。 汉阴——汉,就是汉水;阴,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。 献疑——提出疑问 杂然相许——纷纷赞成他.许——赞同。 曾——用在否定副词“不”前,加强否定语气,可译为“连……都……” 魁父——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,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。 丘——土堆 置——安放。 且——况且。 荷——音贺,负荷,挑、扛的意思。 箕畚——箕,音(jī)。畚,音(běn)本。箕畚,就是用箕畚,用竹、木等做成的运土器具。 孀——音双,孀妻,寡妇,就是死了丈夫的女人。 遗男——遗孤,遗腹子。 龀——音(chèn),儿童换牙齿,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。这晨表示年龄,约七八岁。 寒暑易节——冬夏换季。易,交换。节,季节。 始一反焉——才往返一次。反,通“返”。焉,语气助词。 叟——老头子。 惠——同“慧”,聪明,不惠就是愚蠢的意思。 一毛——一草一木,地面所生的草木,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。 匮——音溃,缺乏的意思。 亡(wú)——同“无”,没有 操蛇之神——神话中的山神,手里拿着蛇,所以叫操蛇之神。操:持 夸娥氏——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。 厝(cuò)——通“措”,放置。 朔东——就是朔方以东地区,指山西省的东部。 雍——就是雍州,在现今陕西、甘肃省一带地区。 陇——同垄,陇岗,就是高山。 断——隔绝。 列子——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,属于我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。关于这部书,有两种说法: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;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,没有定论。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。古今异义 指 古义:直,一直 今义:手指 曾 古义:乃,并 今义:曾经 毛 古义:草木 今义:毛发词性活用 险:形容词活用为名词,险峻的大山。 箕畚:名词用作状语,用箕畚装。 面:名词用为动词,面向着。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(将近) 且焉置土石(况且)通假字 始一反焉 反同返,往返。 甚矣,汝之不惠 惠同慧,聪明。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,没有。 一厝朔东 厝同措,放
一、一词多义
1、息:古义——叹气;今义——休息
2、虽:古义——即使;今义——虽然
二、词类活用
1、聚室而谋曰:“吾与汝毕力平险。(险:形容词活用作名词,险峻的大山。)
2、箕畚运于渤海之尾。(箕畚:名词活用作动词,用箕畚装石土。)
3、北山愚公者,年且九十,面山而居。(面:名词活用作状语,面向着。)
三、通假字
1、“指”通“直” (指通豫南,达于汉阴)
四、古今异义
1、息——古义:叹气;今义:休息。
2、虽——古义:即使;今义:虽然。
《愚公移山》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。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,坚持不懈,挖山不止,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。
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,以及“愚”与“智”的对比,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,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。全文叙次井然,首尾呼应,情节完整,对话生动,毕肖声口,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。
创作背景: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,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。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,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、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。
《列子》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,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。此文即选自《列子·汤问》第五章,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,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,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,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。
【倒装句】1、甚矣,汝之不惠。即“汝之不惠,甚矣”的倒装,“甚矣”前置,表示强调。2、且焉置土石疑问句中,疑问代词“焉”充当“置”的宾语,前置。3、何苦而不平疑问代词“何”充当“苦”的宾语,前置。4、“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”定语后置的句子,应为“遂率荷担之子孙三夫”。“荷担”本来是“子孙”的定语,为了突出中心词“子孙”,而把它的定语“荷担”移到后面,并用语助词“者”字煞尾,把它与其它的词语隔开,这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。【被动句】帝感其诚。“帝”是被感动者。【省略句】1、“杂然相许”:省略句,承前者去主语“室人”。2、“帝感其诚”省略介词“于”。3、“一厝朔东”省略介词“于”。
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一词多义:朝:朝服衣冠(早晨)【括号内为这个词的意思】 于是入朝见威王(朝廷) 燕、赵、韩、魏闻之,皆朝于齐(朝拜)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(上朝)【出之别处】孰:吾与徐公孰美(谁) 孰视之(通“熟”,仔细)诚:臣诚知不如徐公美(的确,确实) 帝感其诚(诚心,诚意)【出之别处】方:今齐地方千里,百二十城(方圆) 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(地方)【出之《论语》】 伐山取材,方见有人才(才)【出之别处】善:王曰:“善。”(好) 君子生费异也,善假于物也(善于)【出之别处】 素善留侯张良(友好)【出之别处】间:时时而间进(间或) 安得广厦千万间(量词)【出之杜甫的一首诗】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·······百千齐作(夹杂)【出之别处】 肉食者谋之,又何间焉(参与)【出之别处】词类活用:(1)名词做状词朝服衣冠(朝,名词做状词,表时间,早晨)能面刺寡人之过者(面,名词做状词,表动作行为“刺”的方式,当面)(2)形容词意动有法吾妻之美我者/妾之美我者/客之美我者(美,形容词意动有法,以··········为美,认为·······美)(3)动词使动用法闻寡人之耳者(闻,动词使动用法,使·····听到)(4)名词用作动词朝服衣冠(朝,名词用作动词,穿戴)(5)形容词用作动词吾妻之美我者,私我也(私,形容词用作动词,偏爱)古今异义:暮寝而思之(寝,古义:躺而不睡:今义:泛指睡觉)今齐地方千里(地方,古义:土地方圆:今义:地点,处所)能谤讥于市朝(谤讥,古义:讽谏劝说:今义:诽谤,讥讽)明日(明日,古义:第二天:今义:即将到来的下一天)通假字:邹忌修八尺有余(有通又,用于整数和零之间)孰视之(孰通熟,仔细)《愚公移山》:一词多义:方:方七百里(指面积) 方其远出海门(正当) 【出之别处】 曾:曾不若孀妻弱子(竟) 曾益其所不能(通“增”,增加)固:汝心之固(顽固) 吾义固不杀人(本来)【出之别处】 亡:今亡亦死(逃走) 河曲智叟亡以应(通“无”,没有) 其:惧其不已也(代词,他) 其如土石何(助词,加强反问语气) 帝感其诚(他) 其妻献疑(他的) 之:以君之力(的) 虽我之死(助词,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) 告之于帝(代词,这件事)且:年且九十(将近) 且焉置土石(况且) 焉:且焉置土石?(疑问代词,哪里) 始一反焉(加强语气) 而:面山而居(表修饰) 聚室而谋(表承接)词类活用:(1)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(险,形容词活用为名词,险峻的大山)(2)名词活用为状语箕畚(箕畚,名词活用为状语,用箕畚)(3)名词用为动词面(面,名词用为动词,面向着。)(4)动词使动用法聚(聚,动词使动用法,使... ...聚,相当于:“把... ...召集在一起”)古今异义:指通豫南,达于汉阴(指,古义:直,一直;今义:手指)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(曾,古义:副词,加强否定语气,可译为“连……也……”,常与‘不’连用;今义:曾经)曾不能毁山之一毛(毛,义:草木 ;今义:毛发)自此,冀之南,汉之阴(阴,古义:山之北,水之南 ;今义:阴天)【阳,古义:山之南,水之北 ,今义:太阳】投诸渤海之尾,隐土之北(诸,古义:之于 ;今义:各个,许多)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(荷,古义:扛 ;今义:荷花 )北山愚公长息曰(息,古义:叹气 ;今义:休息) 虽我之死(虽,古义:即使 ;今义:虽然 ) 惧其不已也(已,古义:停止 ;今义:已经) 方七百里(方,古义:方圆 ;今义:常指矩形) 惩山北之塞(惩,古义:苦于,被... ...所苦; 今义:惩罚 )通假字:始一反焉(“反”通“返”,返回) 甚矣,汝之不惠(“惠”通“慧”,聪明) 河曲智叟亡以应(“亡”通“无”,没有) 一厝朔东(“厝”通“措”,放置) 指通豫南,达于汉阴( “指”通“直”,一直) 无陇断焉(“陇”通“垄”,高地)
《愚公移山》文言文中的词语,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文言现象,现注释翻译如下:1、古今异义。指:古义是直、一直,今义是手指。曾:古义是连……都,今义是曾经。毛:古义是草木,今义是毛发。阳:古义是山之南、水之北,今义是太阳。阴:古义是山之北、水之南,今义是阴天。诸:古义是之于,今义是各个、许多。息:古义是叹气,今义是休息。虽:古义是即使,今义是虽然。已:古义是停止,今义是已经。方:古义是方圆,今义常指矩形。惩:古义是苦于,今义是惩罚。苦:古义是愁,今义是一种味道。荷:古义是挑,今义是莲,又称荷花。2、词类活用。险:形容词活用作名词,险峻的大山。箕畚:名词作状语,用箕畚装石土。面:名词活用作状语,面向着。聚:使动用法,使... ...聚,相当于“把... ...召集在一起”。苦:形容词作动词,愁。3、一词多义。其:惧其不已也【代词,他】;其如土石何【助词,加强反问语气】 ;帝感其诚【他】;其妻献疑【他的】。之:以君之力【的】;虽我之死【助词,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】;告之于帝【代词,这件事】;跳往助之【代词,他,代指愚公】。且:年且九十【将要,快要】;且焉置土石【况且】。焉:且焉置土石?【疑问代词,哪里】;始一反焉【加强语气】。而:面山而居【表示修饰】;何苦而不平 【表示承接】;而山不加增【表示转折】。4、通假字。(1)“指通豫南”中的“指”,通“直”,一直。(2)“寒暑易节,始一反焉”中的“反”,通“返”,往返。(3)“甚矣,汝之不惠”中的“惠”,通“慧”,聪明。(4)“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“亡”,通“无”,没有。(5)“一厝雍南”中的“厝”,通“措”,放置。(6)“无陇断焉”中的“陇”,通“垄”,高地。
文言文《愚公移山》中的词类活用、一词多义、倒装句、省略句等词句很有特点,现分析如下:一、词类活用1、险:形容词活用作名词,险峻的大山。2、箕畚:名词作状语,用箕畚装石土。3、面:名词活用作状语,面向着。4、聚:使动用法,使... ...聚,相当于:“把... ...召集在一起”。5、苦:形容词作动词,愁。二、一词多义1、其:惧其不已也【代词,他】 其如土石何【助词,加强反问语气】 帝感其诚【他】 其妻献疑【他的】2、之:以君之力【的】 虽我之死【助词,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】 告之于帝【代词,这件事】 跳往助之【代词,代指愚公】3、且:年且九十【将要,快要】 且焉置土石【况且】4:焉:且焉置土石?【疑问代词,哪里】 始一反焉【加强语气】5、而:面山而居【表示修饰】 何苦而不平 【表示承接】而山不加增【表示转折】三、倒装句1、甚矣,汝之不惠。倒装句。汝之不惠,甚矣【你太不聪明了】2、且焉置土石? 倒装句,疑问代词“焉”提前。3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。倒装句,定语“三夫”后置。4、告之于帝。倒装句。状语“于帝”前提。四、省略句1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。省略句,省略主语“愚公”。2、帝感其诚。省略句,省略介词“于”——帝感于其诚。3、一厝朔东,一厝雍南。省略句,“厝”的后面省略介词“于”。
文章推荐: